Menu
Your Cart

與保羅同讀舊約—透視羅馬書9〜11章對神子民身份的先知講論

與保羅同讀舊約—透視羅馬書9〜11章對神子民身份的先知講論
與保羅同讀舊約—透視羅馬書9〜11章對神子民身份的先知講論

產品規格

Books
英文名稱 Paul's Viewpoint on God, Israel, and the Gentiles in Romans 9-11: An Intertextual Thematic Analysis
作者 薛霞霞 (Xiaxia E. Xue)
譯者 劉啟光
語言 繁體中文
出版商 天道書樓
第一版 2018-07
最新一版 2018-07(第1次印刷)
頁數 404
書籍系列 文本互涉系列叢書
條碼 9789622088382
國際標準圖書編號 (ISBN) 978-962-208-838-2
備註 *以上定價僅供參考,確實售價以書室及批發報價為準。
  • Stock: 有存貨
  • Model: TD3905
產品瀏覽次數: 15036
HK$165.00

胡序
自序
簡寫表
 
第一章 引言
 一、羅馬書的背景
  1. 保羅自身的處境
  2. 羅馬信徒的處境
 二、羅馬書九至十一章的文獻綜覽
  1. 一般的研究
   A. 神學釋經法
   B. 文學釋經法
  2. 文本互涉研究
   A. 聚焦於舊約經文主題
   B. 聚焦於保羅對自身角色的理解
 三、研究的目的和論點
 四、研究價值
 五、研究綱要
 
第二章 研究方法論:文本互涉的主題分析
 一、引言
 二、萊姆克(Lemke)的文本互涉概念
  1. 引言
  2. 萊姆克對主題組建的概念
   A. 主題組建的定義
   B. 主題組建的構建
  3. 萊姆克對文本互涉主題組建的概念
   A. 定義
   B. 文本互涉主題組建的關係
   C. 雜語聲音與投射子句
  4. 主題組織
  5. 多重聲音與互涉的文本
 三、萊姆克的文本互涉主題模型的評價
 四、修訂萊姆克的理論作為分析步驟
  1. 修訂萊姆克的文本互涉主題分析
  2. 分析步驟
 五、小結
 
第三章 神的本質與神的子民——羅馬書九章1至29節的分析
 一、引言
 二、羅馬書九章1至5節
  1. 文本呈現的涵義
  2. 聖經的聲音
  3. 主題式組織的涵義
  4. 多重的聲音:同代猶太人如何看為以色列代求
 三、羅馬書九章6至13節
  1. 文本呈現的涵義:神的應許及誰是神的子民
  2. 聖經的聲音
  3. 主題式組織的涵義
  4. 多重的聲音:同代猶太人如何看神的道和人的作為
 四、羅馬書九章14至29節
  1. 文本呈現的涵義:神的權威、神的憐憫和神的子民
  2. 聖經的聲音
  3. 主題式組織的涵義
  4. 多重的聲音:同代猶太人如何看神的本質和神的子民
 五、小結
 
第四章 保羅對以色列的批判——羅馬書九章30節至十章21節的分析
 一、引言
 二、羅馬書九章30至十章4節
  1. 文本呈現的涵義:以色列人得不著義
  2. 聖經的聲音
  3. 主題式組織的涵義
  4. 多重的聲音:同代猶太人如何看律法、義和信心
 三、羅馬書十章5至13節
  1. 文本呈現的涵義
  2. 聖經的聲音
  3. 主題式組織的涵義
  4. 多重的聲音:同代猶太人如何看救贖的範圍
  5. 結論
 四、羅馬書十章14至21節
  1. 文本呈現的涵義
  2. 聖經的聲音
  3. 主題式組緒的涵義
  4. 多重的聲音:同代猶太人如何看以色列人與外邦人的罪
  5. 結論
 五、小結
 
第五章 警告外邦人及所有神子民得贖——羅馬書第十一章的文本互涉主題分析
 一、引言
 二、羅馬書十一章1至10節
  1. 文本呈現的涵義:以色列的餘民
  2. 聖經的聲音
  3. 主題式組織的涵義
  4. 多重的聲音:同代猶太人如何看神的信實和以色列的罪
 三、羅馬書十一章11至32節
  1. 文本呈現的涵義
  2. 聖經的聲音
  3. 主題式組織的涵義
  4. 多重的聲音:同代猶太人如何看外邦人在以色列得救贖中的角色
 四、小結
 五、附筆:羅馬書十一章33至36節
 
第六章 總結
附錄
 1. 韓禮德列舉的子句連接關係
 2. 羅9:1-5的語句分析表
 3. 羅9:6-13的語句分析表
 4. 羅9:14-29的語句分析表
 5. 羅9:30-10:4的語句表析表
 6. 羅10:4-13的語句分析表
 7. 《巴錄書》文本
 8. 羅10:14-21的語句分析表
 9. 羅11:1-10的語句分析表
 10.羅11:11-32的語句分析表
 
參考書目

薛博士從文本互涉角度探究羅馬書九至十一章,寫下了這本重要著作。她不像許多研究文本互涉的新約學者那樣,只道出新約如何應用舊約;而是致力探研互涉的文本之間的對話本質,以及語言學理論在這些互動對話中擔當的角色……在本書中,她運用這種理論,來詮釋保羅對神、以色列和外邦人三者關係的看法。本書在理解保羅如何構建羅馬書這三章的論證上,實在是跨前了一大步。我熱烈推薦本書。本書甚值得閱讀和引人深思。
 
波特(Stanley E. Porter)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神學院‧院長及新約教授
  
 
 
在這詳盡而富創意的研究中,薛博士從社會—歷史、神學及文學語境,深入探究羅馬書九至十一章的文本及語法特點,全書讀來趣味盎然,引人入勝。她精緻入微地運用了萊姆克(J. L. Lemke)的文本互涉主題取向,避免了傳統文本互涉研究的線性—歷時取向,以及後結構文本互涉研究那種高度概念化,而不能化為有效詮釋工具運用的弊病。由此,本書中不但能展示如何有效運用語言學的研究取向,而且能就保羅與其同代猶太人的不同觀點,提供強而有力的解讀。這解讀促使我們重新評估保羅在羅馬書中對神、以色列及外邦人關係的神學詮釋。我深信讀者若能細心品閱,必能從這重要的研究中獲益。
 
鮑維均博士
美國三一神學院‧新約教授及系主任
  
 
 
在這部細緻的研究作品中,作者勇敢地處理了保羅書信中一段非常難解的經文(羅9~11章)。她引領我們深入討論當中引用的舊約經文,並比對了與保羅同期的猶太著作。本書清晰有力的論說,引領讀者去聆聽保羅對以色列同胞的深情絮語,以及了解他如何藉舊約聖經,來明白神對祂所愛的世人的旨意。本書將成為保羅書信研習者的寶貴資源。
 
胡少峰博士
澳洲墨爾本神學院‧榮譽博士後研究助理
 
 
 
薛博士論文中譯修訂版的面世,肯定能宴饗漢語讀者,幫助我們重思保羅的文本互涉釋經法,以及其關心上帝、猶太人和外邦人(羅9~11章)的新約課題。我大力推薦本書給研究保羅的學者和讀者。
 
楊克勤博士
美國迦勒特福音神學院‧新約教授
 

電子書平台(請按圖示或連結以取得)




[內容簡介]

許多信徒研讀羅馬書時,一讀到九至十一章,就彷彿來到另一世界,覺得這三章與整卷書的神學主題無關。


不過,近期學者研究發現:如果從猶太人和外邦人的關係來看,九至十一章並非可有可無,反而是全書高潮所在!它透視了神整盤的拯救計劃,更預言全以色列將會得救……可謂懸念十足,處處精彩。
由於這三章引用了許多舊約經文,過去20年,有不少學者從文本互涉的角度來解讀。文本互涉雖是聖經研究新興之學,但要掌握適當的解釋方法,又未必那麼容易。據本書作者觀察,許多這類研究仍停留於概念層面,以致未能充分而恰當地解讀這三章内容。
本書參照社會符號學及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並修訂了萊姆克(J. L. Lemke)的文本互涉主題理論(Linguistic intertextual thematic theory ),作為基本的研究方法,用以分析羅馬書九至十一章的講論模式。書中深入挖掘經文慈藏的種種雜語Ueteroglossia),讓人明瞭保羅的信息,與舊約經文,甚至與第一世紀猶太族群的見解如何互動,從而透視出羅馬書裡,神、以色列人及外邦人三者的關係,以及神在終末時的整盤拯救計劃。
 


【作者簡介】
薛霞霞博士
♦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神學院(McMaster Divinity College)哲學博士
♦ 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聖經科)
♦ 研究範圍:保羅書信、新約中的舊約、解釋學、研究方法論

♦ 著述:
〈不可不知的上文下理一再思羅馬書十三章1至7節〉,收雷競業、辛惠蘭編:《迎向政治的呼召》
“A Narrative Analysis of the Longer Ending of Mark: Encounter with the Risen Jesus," in China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 Journal 53 (2012).
"Paul's Identity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in Global Perspectives on the Bible, edited by Mark Roncace and Joseph Weaver.
"An Intertextu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Rom. 9:30-10:13," in Modeling Biblic Language: Studi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edited by Stanley Porter, Gregory P. Fewster, and Christopher D. Land.
"An Analysis of James 2:14-26: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Intertextual Reading of Abraham and Rahab," in Light from Linguistic Criticism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edited by James Dvorak and Zachary Dawson.
"The Community as Union with Christ in the Midst of Conflict: An Ecclesiology of the Pauline Letters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in Ecclesiology in the Majority World, edited by Gene L. Green and K. K. Yeo.
"The Sufferings of Paul in Romans 9-11: Paul's Vicarious Intercession and His Prophetic Identity" in Suffering in Paul (Chapter 3), edited by Siu Fung Wu.
 

發表點評

請先 登錄 註冊 再發表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