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序
王序
雷序
自序
導言
(一)正向、科研
1 大自然的「美好」
2 品味
3 易構
4 盼望
5 感恩
6 敬畏
7 獨處
8 傷痕的釋放
9 守護你的心
10 跟過去告別
(二)傳統智慧
11 耶穌禱文
12 在心思意念
13 靈閱
14 靈視
15 默想
16 默觀
17 靜觀
18 想像
19 看見神
20 歸心祈禱
(三)自我靈命的檢視
21 日進於德
22 順服
23 禱告的空間
24 祈禱與服事
25 神慰與神枯
26 這是天父世界
27 安息日
28 你們要停下來
後記
註腳
致謝
一直以來,華人教會十分著重信徒的靈命及靈修生活。可是,現今香港的信徒面對眾多的神學潮流、社會的急劇變遷,加上個人生命的際遇,已不再如昔日那樣注重靈修的實踐,就連牧者和神學工作者也不一定有美好的靈修生活。藍志揚博士的《寧謐中的相遇:28種靈修深度行的方式》,可說是為此現象發出的一個「正向」呼籲。
藍博士是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的基督教教育助理教授,不斷進深研究實踐神學、基督教教育、靈修學、心理學及其他社會領域。他既是一位「正向心理學」學者,所以嘗試把「正向心理學」的成果融入他的基督教教育研究,希望藉此推動靈性品質的培養。
藍博士從整體的觀點出發,提出28個靈修實踐的方式,為基督徒提供了28天的靈修日課。這28天日課分別圍繞三個主題:「傳統」、「正向」、「科研」。藍博士的進路是既重視傳統的靈修操練方法,亦嘗試加上華人教會不常見的靈修方式,例如耶穌禱文、安息日、靈閱、靈視、默想、默觀、靜觀、想像、獨處、歸心祈禱等,並且注入「正向心理學」和其他科學研究(例如認知科學、腦神經科學)的成果,藉此豐富個人和群體的靈修實踐,從而邀請弟兄姐妹一同踏上生命成長之路。
正如前述,本書的內容可謂包羅萬有,具體又正向地臚列了華人教會和大公教會裡可行的靈修實踐方式,讓讀者可以越過艱深的理論,即能夠掌握靈修的實在和情趣,豐富讀者的靈修體驗。
樂觀地說,從信仰的角度來看,靈修實踐一旦開始了,是可以持續下去的。靈性成長不是只有少數人才能最終達成的長期項目,而是我們最自然的「受造」傾向。正如奧古斯丁(Augustine)所說:「神啊,?為自己創造了我們,我們的心靈不會安息,直等到我們進入?裡面才得安寧。」從當下的人性角度來看,靈性成長的障礙並不在於能力不足,而是在於累積的慾念。人的慾念損害人對真理的認知。靈修實踐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淨化慾念,淨化生命,叫人的智力和感知能力保持平衡,叫人的身體、情感、智力、精神和諧相處。如此,人就可看得更真,並且求真。
筆者認為本書是對華人教會的呼喚,叫我們重新正向地著重靈命和靈修生活。事實上,基督教的信念總是與靈性生命息息相關。基督教信念內在固有的實踐性質,尤其是靈修實踐,是不可摒棄的。
曹偉彤牧師/博士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院長 | 基督教思想(系統神學)教授
我與志揚相識近30年。當年我初踏入堂會牧職事奉,由於是年輕的傳道人,自然被委派負責學生福音工作。於是在教會的安排下,我到屬會的一所中學開展校園福音事工。當時志揚是該校的老師,他對學生福音工作有很強的負擔,因此我和他就成了校園福音事工的夥伴。
後來,我轉換了服事的崗位,而志揚也到神學院接受裝備,預備獻身全職事奉。有一段日子我們較少聯絡,但偶爾在不同場合也有機會碰面,而我亦知道志揚最終取得了博士學位,實在可喜可賀。
直至我在神學院工作時,因著要開展一項研究項目,想起志揚可能勝任帶領此項工作,故此邀請他成為神學院的同工。這樣我們又再次成為事奉上的夥伴。
我們現在各自有新的事奉崗位,但仍保持聯絡。最有趣的是,我們現在居住在同一屋苑,故此碰面的機會又多了。最近一次在街上偶然相遇,志揚告訴我,他準備出版一本靈修讀物,並邀請我寫序,我當然欣喜答允。
收到本書的初稿後,我立即速讀了一遍。本書不僅幫助自己反思現時的靈修生活,更讓我看見一種跨界的靈修實踐,十分有意思。
本書旨在為基督徒提供一個豐盛的靈修旅程,結合了傳統靈修方法、正向心理學和科研成果,幫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經驗與神同行。
志揚將正向、科研和傳統三個範疇互相交織,以不同主題涵蓋了豐富的靈修實踐建議。從傳統的唱詩、讀經、聚會和事奉,到不常見的靈修方法如耶穌禱文、安息日、靈閱和靈視,本書可說是為讀者提供了多樣化的靈修方式,幫助我們的靈命不斷成長。
此外,本書還提供了自我靈命檢視的實踐建議,如日進於德、順服、禱告的空間、祈禱與服事、神慰與神枯等,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靈命的健康和成長。
本書不僅是靈修指南,更像我們在信仰道路上的良師益友。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靈修方式,與神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並在生活中經驗祂的同在與恩典。
感謝志揚的努力。願本書成為各位讀者靈命成長的助力,帶給大家豐盛的屬靈旅程。
王家輝牧師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
華人教會的靈修生活長期以來主要集中在讀經和禱告,這傳統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若靈修的目的是與永活的上帝建立更親密的關係,那麼靈修生活的多元化顯然是更為理想。
隨著信徒對上帝的認識逐漸加深,以及生命季節和客觀社會環境的變遷,與上帝的關係理應變得更加豐富和多樣化,而不應僅限於某一種固定模式。
喜見藍志揚博士在他的著作《寧謐中的相遇:28種靈修深度行的方式》,從聖經、西方教會靈修傳統和選擇性地採納正向心理學等資源,為讀者提供了28種不同的靈修生活實踐指引,鼓勵信徒在讀經和禱告的框架之外,以「全人」的方式來體驗上帝的臨在,從而豐富靈修生活的內涵與深度。
正如神學家麥格夫(Alister E. McGrath)指出靈修學是「關乎實踐,而並非只是關乎思考或反省」。深信這正是藍博士寫本書的目的,讓我們一起實踐上帝的臨在。
雷健生牧師/博士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
研究員兼講道學客座助理教授